2020上半年云南教师资格语文面试题目:《核舟记》教学设计
- 时间:
- 2020-01-13 14:44:11
- 作者:
- 张老师
- 阅读:
- 来源:
- 云南教师资格证报名
1.掌握文章大意,品味古文的能力。
2.自主探究和小组讨论,理清文章的内容和结构。
3.体会我国古代工艺美术的卓越成就,审美趣味。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自主探究和小组讨论,指导学生理清文章的内容和结构。
难点:体会我国古代工艺的卓越成就,审美趣味。
三、教学方法
批注式阅读法、谈话法、合作探究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作者的生平导入:同学们,说起苏轼,我们并不陌生,他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他也为我们留下了很多作品,还有很多与苏轼相关的脍炙人口的故事,不仅如此,还有很多相关的工艺品,今天我们就来看看这样一件精美的工艺品。(板书题目)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学生注意标记不认识或不理解的字词。
2.指名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3.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对照注释阅读课文,疏通文意,把握文章结构。思考“本文分为哪几部分,每部分分别讲了什么?”
明确:文章采用“总—分—总”的结构模式。
第一层(第1段)是总说:介绍王叔远在雕刻技术上的卓越成就,指出雕刻品“核舟”的主题。
第二层(第2至第5段)是分说:详细介绍“核舟”的结构、舟上的人物和题名。
第三层(第6段)总括全文,通计舟上所刻人、窗及其他物品的数量和刻字的总数。
(三)深入研读,重点感悟
1.学习第一自然段。指名读,思考:第一自然段写了什么?有什么作用?
明确:开门见山,介绍王叔远在雕刻技术上的卓越成就,引出本文“核刻”主题。“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体现了王叔远技巧的娴熟;“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说明他构思精巧,技术高超。接着引出本文主要描写的内容——“大苏泛赤壁”的核雕。
2.学习2-5自然段。自读课文,小组讨论:
①作者在这一部分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来描写核舟的?
明确:舟的正面——“核舟”的体积——舟的中间部分(船舱)——船头部分—舟上游览者
②作者是如何描写舟上的主要游览者的?塑造了人物怎样的形象?营造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明确:作者描写了舟上游览者──苏轼、黄鲁直和佛印的外貌和神情。作者在这一部分的描写也很详细。除了细致地写出人物的衣着、姿势而外,还着意描述了苏、黄二人泛舟时的心情。从“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右手指卷,如有所语”这些描述中看出,他们在这山光水色的掩映之中,完全忘记了现实的烦恼,而陶醉在画卷的美好意境里,这是何等豁达、放旷的胸襟!至于佛印的“矫首昂视”,则又给人一种洒脱不群的感觉。这就自然成为苏、黄二人神情的陪衬,使画面显得不单调。
③除了主要游览者,作者还刻画了哪些人物?有什么作用?
明确:第四段写舟子的表情和动作。两个舟子的神情也“不属”:一个“若啸呼状”,很悠闲自在;一个“视端容寂”,是很专注的样子。这样来塑造舟子的形象,更有力地突出了“泛舟”的主题,也渲染了舟中、愉悦的气氛,跟船头的情景互相呼应。
3.提问:作者在第6段,为什么特意提到“计其长曾不盈寸”?
明确:作者以“计其长曾不盈寸”与文章首段相呼应,用以强调材料体积之小和雕刻的容量之大,体现出核刻工艺的精妙绝伦。
(四)拓展延伸
读完此文,假定这件雕刻品就在你眼前,你会有怎样的感受呢?你还知道我国古代哪些精巧的手工艺术?与同学们分享一下。
(五)小结作业
学生总结本节课内容,作业:练习翻译本文并背诵课文第二至四段。
五、板书设计
六、教学反思
这是一篇实物说明文,要使学生一边读一边想像出这件实物各个部分的样子。直到最后在眼前有了它的完整形象,教学才能顺利地进行。所以在授课的过程中整体感知极为重要,不错不要把课文分作两半,每课时讲一半,而要做到每一个课时都从课文的整体出发来设计教学的步骤。因为作者在文学史上影响不大,所以作者简介也几句代过,不*详细介绍。
免费领取教资笔试/面试/普通话备考资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