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云南教师资格证考试网! 本站为云南省教师资格证考试民间交流网站,教师资格证官网信息以云南省教育考试院www.ynzs.cn或当地教育局所示为准。
微信公众号

微信公众号

招聘交流群

考生交流群

微信小程序

教师商城入口

在线咨询
公众号
交流群
考生交流
合作联系
在线做题
短信提醒
教师资格考试动态提醒
获取验证码

特别提醒:

1.提醒为短信模式,请填写本人正确的手机号码

2.确认预约后,会有专门的客服确认您预约的项 目,请保持通讯畅通

3.如有任何问题,请致电客服热线:
400-765-0056 或点击网站首页的在线咨询

2020年云南教师资格小学教育心理学经典实验篇之道德发展理论

时间:
2020-03-02 16:30:38
作者:
马老师
阅读:
来源:
云南教师资格证报名
  实验一:皮亚杰的对偶故事法

  1.含义

  这是皮亚杰研究道德判断时采用的一种方法。利用讲述故事向被试提出有关道德方面的难题,然后向儿童提问。利用这种难题测定儿童是依据对物品的损坏结果还是依据主人公的行为动机做出道德判断。由于皮亚杰每次都是以成对的故事测试儿童,因此,此方法被称为对偶故事法。

  2.实验

  (1)一个叫约翰的小男孩在他的房间时,家里人叫他去吃饭,他走进餐厅。但在门背后有一把椅子,椅子上有一个放着15个杯子的托盘。约翰并不知道门背后有这些东西。他推门进去,门撞倒了托盘,结果15个杯子都撞碎了。

  (2)从前有一个叫亨利的小男孩。一天,他母亲外出了,他想从碗橱里拿出一些果酱。他爬到一把椅子上,并伸手去拿。由于放果酱的地方太高,他的手臂够不着。在试图取果酱时,他碰倒了一个杯子,结果杯子倒下来打碎了。

  皮亚杰对每个对偶故事都提两个问题:

  ①这两个小孩是否感到同样内疚?

  ②这两个孩子哪一个更不好?为什么?

  3.结论

  通过被试的反应,皮亚杰发现,儿童的道德判断是从早期的注重行为结果的评价向注重行为的动机发展,其道德认知水平从“他律”向“自律”发展。皮亚杰考察了儿童对游戏规则的认识和执行情况,对过失和说谎的道德判断以及儿童的公正观念等方面的问题,并据次此概括出儿童道德认识发展的三个阶段:前道德(或无律)—他律—自律。

  实验二:科尔伯格的道德两难故事

  1.含义

  故事包含一个在道德价值上具有矛盾冲突的情境,让被试听完故事后对故事中的人物行为进行评论,从而了解被试进行道德判断所依据的原则及其道德发展水平。

  2.实验

  代表性的道德两难故事是“海因茨偷药的故事”。

  欧洲有个妇女患了癌症,生命垂危,医生认为只有一种药能救她。配制这种药成本为200元,但售价却要2000元。病妇的丈夫海因茨到处借钱,但最终只凑得1000元。海因茨恳求药剂师说:妻子快要死了,能否将药便宜点卖给他,或者允许他赊帐。但遭到药剂师的拒绝。海因茨没别的办法,于是破门进入药剂师的仓库把药偷走。

  科尔伯格围绕这个故事提出了一系列问题,让被试参加讨论,如:海因茨该不该偷药?为什么该?为什么不该?海因茨犯了法,从道义上看,这种行为好不好?为什么?

  3.结论

  通过大量的研究,科尔伯格提出了三水平六阶段理论。三水平是指前习俗水平、习俗水平、后习俗水平。六阶段是指每个水平中又可划分为两个不同的阶段。

免费领取教资笔试/面试/普通话备考资料> >

教师资格备考指导 立即定制专属备考方案

OR